生平:周煦良(1905年—1984年),笔名舟斋、贺若璧、文木等,安徽至德(今东至)人,英国文学翻译家、诗人、作家、二级教授。1926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1932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35年后,历任上海暨南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9年6月,民进上海市地方组织成立后,周煦良任第五至第八届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任委员,民进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建国后,周煦良曾历任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外文系教授、首任系主任、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外文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文联副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顾问、国际笔会上海中心会员和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周煦良精通英语,擅长文学、哲学。从30年代起,就潜心研究英国诗人霍思曼的作品。对中国新诗的格律从理论到实践,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为探索和建立中国新诗格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与傅雷共同主编《新语》半月刊,又与施蛰存合编《话时代》半月刊。

代表作品:周煦良的译著有《神秘的宇宙》、《水孩子》、《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地球末日记》、《活命的水》、《金羊毛的国土》、《天边灯塔》、《封锁期间的列宁格勒》、毛姆的《刀锋》等小说和《美学三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等哲学方面的译作以及《西罗普郡少年》等译诗。论著收集在《舟斋集》中,其中有多篇关于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论文,是周煦良五十余年教学、翻译经验的总结,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指导意义。

翻译故事抗战胜利之后,进步文学团体“文协”在上海成立分会,成立大会后紧接着就餐娱乐,各位文化名人用方言热闹闹地读起了诗,周煦良用四川话和北京话尝试着背诵自己的诗篇。由于家学渊源,周煦良对旧体诗颇有研究,但在对新文化的坚定信仰中又拒绝写旧体诗,只坚持用译诗的方式找寻新诗的可能性。可见翻译事业承载着周煦良在新时代的文学信仰,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周煦良”们开拓了中国学界的新文艺。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