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李青崖(1886—1969),原名李允,湖南湘阴人。著名文学翻译家,是我国从原文翻译法国小说的第一人。1884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907年在复旦公学(后改复旦大学)肄业,同年赴比利时列日大学理工学院学习,同时钻研法国文学。1912年毕业回国。次年到湖南高等商校及湖南楚怡工业学校任教。曾在长沙组织湖光文学社,出版《湖光》半月刊。1927年底,任京汉铁路局处长。1929年至1949年间,先后任上海同济大学附中校长,中国公学文理学学长,复旦大学、湖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大夏大学文学系主任。解放后,先后任震旦大学教授、上海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文化局处长、上海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几十年间翻译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做出重要贡献。
李青崖从法国归来,曾一度担任家乡长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和著名的教师杨昌济、黎锦熙、徐特立等共事,并一起组成健学会,宣扬西方进步思想。他还十分照顾其时该校进步学生蔡和森、毛泽东、萧瑜等所组的哲学研究小组,让他们在自己的祖居园林“芋园”内活动。1942年秋,李青崖应湖南大学的聘请,到湖南任教,开设多种文学课程,指导学生迈进文学园地。他的一个学生谭佛雏在一篇回忆录中曾写道,“先生教学多方启人思考,拓宽眼界”,“先生为人坦荡,忧国之念,无时或释。常使学生深思力索而有所收获”。新中国成立后,李青崖翻译的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左拉、大仲马的译作相继出版,他也被任命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这期间,李青崖利用业余时间,修订他的译作《莫泊桑全集》,力求信达雅,不遗余力。直到1996年,李青崖所译《莫泊桑全集》才陆续出齐。
代表作品:李青崖的著作有短篇小说集《上海》,论文集《一九三五年的世界文学》。主要译著有《莫泊桑短篇小说集》《髭须》《木马》《波华荔夫人传》《波纳尔之罪》《包法利夫人》《饕餮的巴黎》《三个火枪手》《启示录的四骑士》《艺林外史》《俘虏》《橄榄田集》《天外集》《戴高乐将军传》《俊友》《温泉》《人生》《法兰西短篇小说集》《霍多父子集》等。
翻译故事:20世纪30年代中期,李青崖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文学教授,并开始发表莫泊桑著作的译文,引起国内文学界的关注。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为战场,复旦大学地处江湾,李青崖的住处毁于敌机轰炸,他和妻子女儿仓惶逃难,家私全部损失,三个人仅仅抢救出了他最爱的法文原版《莫泊桑全集》。此后,李青崖随复旦大学师生内迁,经江西、湖南到达贵阳。在贵阳期间,他主要在内迁的大夏大学任教,主持文学教学。他治学严谨,受到师生的一致称道。此外,他同当时在贵阳的著名作家谢六逸、蹇先艾一起,开展抗战文艺活动。他们组织“每周文艺社”,为《贵州晨报》开办《每周文艺》副刊,担当起宣传抗战的重大任务,李青崖是副刊的重要作者和组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