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418号,外语楼333教室在Betway必威西汉姆联俄语系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联合举办的以“历史与当代:俄罗斯文学与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中陈建华教授给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们做了有关《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方法》的学术报告。

 

陈建华教授在专注作报告

陈建华教授以自己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开启了这场报告会的序幕。陈教授从项目的构思、人员构成、计划修正、项目实施和目前项目进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项目各方面的情况,以及项目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与实践等给予俄语语言文学的借鉴与启示。中国俄苏研究的史前史(从明末清初至民国)

然后,陈教授指出,中国俄语语言文学研究经历了如下阶段:

中国俄苏研究的史前史(从明末清初至民国)中国俄语语言文学的研究开端开始,早期中国的对俄研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共有两种形式:一种可以称之为记载,另一种则可以称之为传译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出于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关心,直接以俄苏为研究对象编纂、译介西方(包括日本)学者的俄苏研究作品,或者是编译俄苏学者的国际问题研究成果,从民国初年到解放前,在当时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同时,当时的思想界也试图从苏俄的社会改造工程中吸取营养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期间,俄语语言文学发展经历了曲折,并伴随着中苏关系的起伏跌宕而发生主题和话语的转换。这是中国俄苏研究的初创期,研究是在中苏友好的大框架下推进的,多为对策研究,配合了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垂死性的现实需要,其重要意义在于从指导思想上为中国后来开展苏联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随着中苏蜜月期的终结,矛盾逐渐激化,将反修防修作为重要政策,中国学术界彼时不再一味褒扬苏联,并开始转向批判苏联的霸权主义与修正主义思想和行为。因此,这一阶段的俄苏问题研究因带有强烈的政治导向而高度意识形态化革命反修反帝等政治话语成为主要基调,是属于政策解释型研究范式。

八十年代的中国俄语语言文学研究,这一时期的俄苏研究在整个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仍不时受到时代政治风潮的影响,但整体而言,中国俄苏研究开始不再过于政治化,开始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宗教、哲学、教育、艺术等各领域拓展。各类作品急剧增加,成绩颇丰,对中国的俄语语言文学研究研究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早期从事俄语语言文学研究的学者们基本功普遍非常扎实,又是第一波思想解放浪潮的受益者,因而具有时不待我的拼搏精神。为我国后来的俄语语言文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苏联解体后,社会科学研究同样开始转型,并在学术组织、学科范式、基金扶持等各方面发展态势良好,出现了某些可喜的局面。我们要在批判地吸收外来理论的同时,要以自信的姿态积极参与各国俄苏研究学者间的对话,力争以我们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国际俄苏研究范式的重构。

陈建华教授在梳理俄语语言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的同时指出,中国的俄语语言文学研究:研究对象上不应再是厚今薄古,应该打破地方、地区的局限而兼容并蓄。在知识系统上,加强俄语语言文学文化和只是的学习基础,能在汉语、俄语和英语之间自由的相互转换,还应有当代政治经贸知识与传统的俄罗斯文化文明等相关知识。在研究方法上,在研究方法上,不能依然停留在前实证阶段,传统的人文考证方法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分析,应该相辅相成;应该打破学科细化的藩篱,而不仅仅是做到像马赛克似的仅仅将其拼接在一起,要重在学科的互涉和交叉融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不仅要研究与俄国相关的热点问题,也要研究基础命题。

总之,陈教授总结到,通过范式重构以及相应的知识,应通过国际化、实地化和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重新赋予中国俄苏研究的活力。

 

陈建华教授的报告赢得了师生的热烈掌声

在报告结束时,对于同学们关于“如何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关键因素”、“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及建议”等现场提问,陈建华教授现场给予了细致耐心的解答。

参与报告会的师生们表示,对于陈建华教授的精彩报告,尤其是在俄语语言文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获益匪浅,是一次收获颇丰的学习形式。(杜晓梅)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