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下午,Betway必威西汉姆联文学研究团队系列讲座“文明互鉴”专题再度迎来德语文学和中德文化关系研究的一场重要讲座。应德语系王婀娜教授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陈壮鹰教授为师生开展“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赫尔曼·黑塞与中国文化”主题讲座。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副院长赵朝永出席,德语系和来自其他院系的近50位师生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积极参与了本次活动,讲座反响热烈。

副院长赵朝永教授详细介绍了陈壮鹰教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各项成就,简要介绍了此次讲座的主题和重要性,并期待在未来继续加强与上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陈壮鹰教授为大家详细梳理了20世纪杰出的德语诗人和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文学生涯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黑塞一生阅读过大量中国典籍的德译本,从宗教和哲学经典,到诗歌、小说和神话,例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论语》、《孟子》、《诗经》、《聊斋志异》和唐宋诗词等等,涉猎范围之广、内容之精深在欧洲作家中实属罕见。中国文化元素也在黑塞的创作中处处留痕,譬如含有象形文字、珠算和源自《吕氏春秋》的音乐理论的《玻璃球游戏》,又如将小说人物命名为杜甫和李白的《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还有借鉴《列子》而创作的诗歌《诗人》,以及标志着黑塞从印度哲学转向中国老庄哲学的代表作《悉达多》。陈教授指出:“没有对东方思想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元素的吸收,就没有赫尔曼·黑塞独特的生命观和世界观。” 陈教授建议同学们多读中国文学经典的德译本,如卫礼贤译的《易经》(Das Buch der Wandlungen)和论语(Gespräche)。

黑塞为何能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陈教授总结了两点主要原因:一是黑塞本人是反法西斯的和平主义者,他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法西斯暴行的痛恨;二是黑塞在作品中对生命辩证而深刻的思考,而这一点正是因为受到了东方哲学的影响。黑塞的作品蕴含着深邃的精神内涵,结合了东方哲学和文化元素,适合各个年龄层次,启发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在提问环节,围绕黑塞的作品和思想,陈教授和与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当黄雪媛老师问他多年来对黑塞的研究视角和个人评价有什么变化时,陈教授感慨自己年轻时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和研究黑塞,而岁月积淀后越来越能代入到黑塞的心灵世界,更能体察和领悟黑塞平和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生命哲学。

陈教授以丰富开阔的主题内容和活泼亲切的语言为德语系和外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学和文化讲座。讲座结束后,德语系部分教师与陈壮鹰教授亲切座谈并合影留念。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